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2)
- Jan 05 Tue 2010 16:06
劇照
- Dec 09 Wed 2009 03:11
敬邀大家一起串串串~~
敬邀大家一起串串串~~
【黑暗巴洛克】串聯貼紙語法:
<a href=http://darkbrq.pixnet.net/blog><img src=http://sandrali.myweb.hinet.net/darkb/dbar2.jpg
border=0></a>
- Jun 20 Sat 2009 00:06
影像當家 挑戰看表演習慣
影像當家 挑戰看表演習慣
|
||||||||
|
||||||||
隨著科技進步,各類表演藝術大量運用影像,卻多僅當背景、工具。然而近年越來越多作品,開始真正從影像出發,充分反映現實中的影像時代精神,宣告「影像當家」,也改變了表演藝術的定義、內容甚至空間。
五月底,台北牯嶺街小劇場一場演出後的座談,幾乎成為劇評、觀眾與創作者大論戰,堪稱近年表演藝術界罕見。這場演出是馬來西亞實驗電影導演區琇詒的「電影表演」,習慣性看向舞台區的觀眾,將只見影像,不見演員等傳統劇場要素。 藝術形式 反映世界觀
論 辯焦點之一,乃是此「電影表演」放在劇場,是否被完整理解。有人認為,「表演者」區琇詒同時操作三台電影放映機、兩台投影機,並加上聲音現場創作,雖符合 「表演」一次性定義,但她站在觀眾席後方,觀眾很難欣賞影像如何製成;區琇詒卻也有話說:「我在藝廊演出此作,從不須提醒觀眾『看看我』。」 跨界時代,影像大幅進入表演藝術,正挑戰觀眾、創作者、演出空間的分類/觀看習慣。影像躍登主角之一,視覺藝術家、電腦程式設計師變身表演藝術創作者,更有越來越多在藝廊展演的作品,前進表演藝術空間。影像當家,而且越演越盛。 劇評耿一偉指出,任何藝術形式都反映出世界觀的改變,例如20年前台灣劇場界都在談身體,如今網路時代,大家都在講科技、影像。以此觀之,「影像當家」其實是呼應現實經驗的必然趨勢,問題是能不能真正突出影像特質,形成總體作品,以充分表現並刺激時代。 春之祭 戴3D眼鏡觀賞
兩廳院年初的「未來之眼」系列,就有不少作品凸顯影像的互動地位。T.P.O.視覺劇場的「魔毯上的秘密花園」,用最新科技製作 舞蹈,地毯下有數十個接收器,能隨演出者動作變化音像,忽而盪開一池湖水,忽而展開巨大蓮葉,還邀觀眾上毯共同開展故事。 奧地利媒體藝術家歐伯梅耶更進一步,讓影像的地位幾乎強過表演者。 應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之邀創作的「春之祭」,舞台主體是超大投影幕,舞者僅位於角落,觀眾得戴上3D立體眼鏡,才能在投影幕上看到舞者動作與電腦程式即 時結合的「完整演出」:在科技作用下,被「獻祭」的舞者彷彿就在眼前伸手求救,大幅提升觀舞的感官性;下半場靈幻變化的零落四肢,亦是一般劇院變不出的奇 景。 「魅影再現」裡,歐伯梅耶更讓電腦光束和舞者共舞,甚至將舞者滲透、宛如「符號人」。面對舞者是否被壓縮的疑問,歐伯梅耶強調:「這不只是舞蹈;這是舞蹈『和』科技。」 玩創意 觀眾看到聲音 到了牯嶺街小劇場國際藝術節,表演者甚至恍如退位,讓影像成焦點。 「我們希望表現出影像!」牯嶺街小劇場館長姚立群指出,影像過去在劇場多是具象徵或說明性的服務角色,「想像貧乏」,他因此力邀跨界藝術家吳俊輝以「形影相析」為主題,策展呈現影像與劇場的關係,主軸即是區琇詒及英國實驗電影名家蓋‧修文/呂意慧夫妻檔的電影表演系列。 然而藝術節更在意的,其實是思考影像本質。以蓋‧修文等人的「Sound Cuts」、「母音與子音」為例,創作者忽而疊合多台放映機影像,忽而翻轉放映機讓影像形成特殊角度,甚至將聲軌以影像格式製於膠卷邊緣,讓投影機內的感 光器讀取形成畫面,使觀眾「看到」聲音,在在都企圖提醒觀眾影像的「物理性」而非敘事性。劇評王墨林激賞這種經由身體展現的影像意義。他認為,在影像「如 自來水般扭開龍頭就有」的當代,人們已太少思考影像,不但拍照成為反射性動作,劇場也常見為交代事件,就來段影片,「這種對影像的偷懶、誤用,對創造是反 效果,影像和劇場不應是單純一加一,而是要迸出新東西。」 魅影再現 發現新官能
例如「魅影再現」,與其說縮限舞者,不如說舞者身體因為立體化的影像而銳變,「發現新的動作與官能」,就如人類動作因為數位時代變得更快速;舞者蘇文琪模仿電腦loop(迴圈)指令的舞作「Loop Me」,則思考身體如何在數位環境自處。 影像狂潮下,表演藝術的內容正急速改變,作品被收入朱銘美術館的日本團體Off Nibroll可以在牯嶺街小劇場表演,過去來台多被歸類為影音藝術家的黑川良一,10月也將踏入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耿一偉笑說,歌德說得好:「文化就 是一種教養,讓人變得成熟,不會大驚小怪。」下次走進劇場,且平靜迎接更大的震撼。
創作者跨界 身分多重 【聯合報╱本報記者何定照】 表演藝術影像當道,有趣的是,如此跨界嘗試,許多正來自非/兼表演藝術領域的創作者,個個有多重身分。 牯嶺街國際小劇場藝術節策展人吳俊輝,乃是劇場、電影、當代藝術三棲,他先是參與河左岸劇團、發表劇作,又以實驗電影屢獲大獎,並在龐畢度中心、紐約現代美術館展出,還是台北雙年展參展藝術家。 牯嶺街小劇場館長姚立群也是電影界出身,後來參與差事劇團,笑稱自己是「影像掛」,然而正因來自不同領域,才能有迥異傳統表演藝術界的思考。 演出後被觀眾回應「震撼」、也回給觀眾震撼教育的區琇詒,則是念戲劇出身,赴美才接觸實驗電影,作品屢在藝廊甚至電影院「演出」,沒想到進了劇院會掀波濤。不過她說,不會因為劇院空間改變作品形式,「觀眾應主動發現表演者與影像的連結」。 在區琇詒之後演出的蓋‧修文,可說幾度跨界,先是學畫,後來做起實驗電影,並因美術背景,對電影思考迥異電影人,專愛針對膠卷搞實驗;又因實驗著重現場演出,進而跨入各種劇場、露天空間。 成功遊走各領域的歐伯梅耶,則先學美術兼作曲,並玩起數位音樂及影像,投身表演藝術後,發現編舞家無法了解他要求,乾脆自己來編舞,身分又多一個。 【2009/06/14 聯合報】
|
- Jun 19 Fri 2009 04:53
超強古典搖滾!今晚!超難得Wendy演唱三首強歌 @翁山小姐生日宴 Birthday Party for Aung San Suu Ky
今晚 Wendy 將演唱 Lascia ch’io pianga (Handel)、天安門媽媽 (http://www.indievox.com/song/18088) 、我有一粒卵 (http://tw.streetvoice.com/music/user-song.asp?au=78493)
Sandra 會LIVE KB伴奏,另外特邀 小提琴手 小路 終於出現!! 超強古典搖滾陣容!
2009聲援緬甸政治犯演唱會
時間:06/19 (五) 19:00-21:00
地點:台北縣中和市 四號公園 紀念碑舞台(中安街與永貞路口,近捷運永安市場站)
演出樂團:拷秋勤、主音樂團、Indulge、張鐵志&柯智豪
現場將發行【FREE BURMA-獻給被拘禁中的自由】音樂合輯!!!
--
親愛的朋友~
一直以來,在聲援緬甸的各種形式裡,謝謝有你們一起關心、行動,
透過每個人的網絡,讓更多人認識緬甸的處境,也擴大台灣社會在關注民主人權議題上的力道,
有你們真好!
下周五,0619,是翁山蘇姬的生日,
目前她被拘禁在硬心監獄,等待下次0626的開庭,軍政府延遲審判或許是為了阻撓明年的大選,壓制國內追求民主的聲浪。
翁山蘇姬今年64歲的生日,不只是在軟禁中度過,還是在監獄裡度過…
在緬甸境內,更有超過2,100位的政治犯,她/他們默默無名,全都是追求緬甸民主化的勇者,需要國際持續關注!
0619,我們依舊會舉辦演唱會,聲援翁山蘇姬,要求立即釋放所有緬甸政治犯!
邀請您協助活動宣傳,也支持【FREE BURMA-獻給被拘禁中的自由】音樂合輯。
透過各種方式,更多人一起關注緬甸民主人權的發展!
謝謝!
-----------FREE BURMA’S POLITICAL PRISONERS NOW !!!----------
【國際】
要求釋放緬甸政治犯連署http://www.fbppn.net/?page_id=5
64字聲援翁山蘇姬http://www.64forsuu.org/
【台灣】
2009聲援緬甸政治犯演唱會
時間:06/19 (五) 19:00-21:00
地點:台北縣中和市 四號公園 紀念碑舞台(中安街與永貞路口,近捷運永安市場站)
演出樂團:拷秋勤、主音樂團、Indulge、張鐵志&柯智豪
現場將發行【FREE BURMA-獻給被拘禁中的自由】音樂合輯!!!
- Jun 19 Fri 2009 01:17
寡言者,或回歸戰鬥的嘻哈節奏 ─張睿銓與他的饒舌
文╱陳韋綸
圖片提供╱徐欽敏
文字順沿律動自舌尖流出,掛著黑色細框眼鏡、壓低至眉間的帽沿,上半身稱不上潮流甚至寬鬆的格紋襯衫,正在西門町唱片行內演出的張睿銓,乍看比街頭 上反戴棒球帽與著素色T-shirt川流來往的青年還不「嘻哈」。當敏銳的饒舌從交疊有致的閩南話及英語中迸出、一旁觀眾的雙腳微微點踏拍子時,原來張睿 銓與他的嘻哈,存在於麥克風,源起憤怒與祈禱共生的腦袋,一切真章見於彈舌之間。
從2003年與阿弟仔合作專輯《平衡》開始熟悉「Joe」張睿銓的聽眾或許察覺,從2006年《創世紀》、隔年《創世紀第二章─重生》以來,到稍早 精選集《Exodus》的出走,收起伴隨勁拍與刮碟聲響宣洩而出的怒意,以他口中「光明、帶有希望的」基調瞻前顧後十年以降的作品。「其實我早該這樣做 的,你知道嗎?」坐在西門紅樓外的咖啡廳內的他,逕自晃著頭,有些靦腆地微笑答道;自視不是憤青,聆聽光譜亦從Public Enemy延伸至Mogwai、Explosions in the Sky或Tori Amos,曾經為了「不要嚇跑聽眾」,思慮是否削去硬蕊的稜稜角角;儘管如此,張睿銓認為自己的態度沒有改變:「理想狀態應該是反映我喜歡的音樂…但之前 為了強調批判,所以表現方式比較強烈…對我而言,我不會刻意透過歌詞表達憤怒。」但批判力度依舊聚斂於字裡行間,唯恐聽者摀起耳朵,或是一張自己謙稱「不 敢說有多好」卻令許多樂迷拍手叫好的作品被埋沒了,生性內向的他開始跑起宣傳,「只要我能力可以都會去做。當然你要我去搞笑,我要想一想怎麼搞笑啦……」 就是讓更多人聽他講道:左穿刺美帝與IMF,右批鬥中共及島上光怪陸離;5年前帶著一股「來自台灣」的理直與自豪赴美留學,再度踏入盆地的他進入校園做起 授業解惑的工作。他說課堂內外同一條路─饒舌跟教書,「張老師」是他習慣的稱呼。
His Rap is Battle
「如果這條路可以,我會堅持走下去。」言談之際有些羞赧的他,偶爾透露譬如「文以載道」的古風意志;存在饒舌中的政治敏銳,或許來自張睿銓小學5年 級時,與吳晟等作家友好的父親桌上那本林雙不《大聲講出愛台灣》,「倒不是因為其中的台獨思想,不是的;而是裡面有一句話:『身為一個創作者─無論哪個領 域都好,要有一份社會責任。』」或是反共意識傳單從空中飄落而下,童言無忌後父親的惶恐神情;又或者九零年代初期夜市口及國小操場上,在父親與哥哥身旁聽 那時黨外人士說理講古。疏離於台北城外並和政治運動行進脈絡交錯的本土認同養成雖非難以想像,然而那種標明「台灣國」為國家認同的鮮明色彩,閩南語/英語 之外「普通話」的缺席,進入在喜見藍綠互咬的盆地後,張睿銓與他的饒舌,正如那句「(his) rap is battle」成了戰場中心。
「許多人問我不用普通話創作是不是有什麼政治目的,其實我沒想那麼多;對我而言,要突破普通話的語言結構是有問題的;究竟是要堅持四個聲調的變化、 唸來像數來寶一樣,或是屈就悅耳性而創造其他聲調,但是聽眾會聽不懂。使用台語最簡單的理由是:他是我的母語。用字、語氣,什麼地方該強調都相對容易掌 握;英文創作是有目的性的,就是針對『聽得懂英文的人』說話。」令人想起10年前在墾丁春吶表演間「只說英語」的XL特大號主唱至今。今天舞台上唸歌「使 用你的語言,不是你的奴隸」、感知英語作為文化霸權的他,從言說「腹語」進入極具意識操作「複語」能力的過程,張睿銓坦誠語言選擇確有其政治性外,更是基 於情感聯繫:「為什麼要用台語?情感呀!但我對英語是沒有情感的。」
2003年與阿弟仔《平衡》專輯的合作告一段落,帶著一口流利英語的張睿銓前往美國攻讀寫作理論與教學,身旁美國友人及教師好奇詢問台灣總總,卻無 意間觸發潛伏「Joe」名字底下的困窘:「我是以作為『台灣人』自豪,但當他們探問台灣歷史時,尷尬的是我不知怎麼解釋,或是根本不知道。」這般焦慮推促 他進入圖書館搜尋台灣歷史書籍,大量閱讀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或蔣介石傳記;過程中透過他人觀點揭示自己身上歷史的複雜情緒,又回溯到他對台灣文化「美國 殖民」的感知:「台灣的學生幾乎在年紀很小時就要學習英文、接觸外來文化…不是說接觸外來文化不好,只是在過程中吸收大量西方文化,特別是美國文化。但詭 譎是台灣最大量的西方文化產品是美國文化,這過程之中產生一種價值判斷或氛圍:認為他們的文化很好、自己的文化卻逐漸消失。」
張睿銓饒舌的雙重視野:回歸對抗精神
批判的充分理由到位前,武器早在耳朵裡待命。從八零年代末期譬如Public Enemy或KRS One,到九零年代如Mos Def或Common等「政治饒舌」進入嘻哈聆聽脈絡,張睿銓說高中時期的自己是那種即便英文不太好,也要拿著字典查遍每個生詞與人名的樂迷,在激進的聲 音中追尋麥坎‧X(Malcolm X)與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應該是看見專輯中那張照片:黑板上麥坎‧X的肖像,以及旁邊一句「不惜一切捍衛生存權利」展露的意志,曾有媒體以「複視」的概念介紹他的音 樂,一邊遙望以麥克風抵抗的身影,一面凝視現實生活百般無賴。張睿銓的饒舌沒有成串黑話俚語,自嘲自己「大概是全台灣話最少的MC」,缺乏臨場 Freestle能力,總得在電腦前牽掛著節拍,在紙上慢慢刻出歌詞、喃喃唸順flow後方才完成創作。「烙黑話是一種表演性語言、展示挑釁的姿態…可是 沒辦法,那不是我習慣的說話方式。」他如此說道。
「台灣嘻哈最大的問題是移植了很多美國特色,唯有一點沒有移植過來:對我來說,hip hop是美國邊緣黑人對抗霸權壓迫的音樂型態。問題是到了台灣─我們當然不是黑人─但我們缺少對抗霸權的力量。我們不一定要跟美國一樣,但hip hop精神很重要;移植了一個時空卻少了對抗性,你怎麼重新定位『hip hop在台灣』?」談起台灣嘻哈世代的現況,張睿銓認為當下狀態仍是「開始起步」;肯定大支精準的用字遣詞、熱狗在主流市場的突圍以及拷秋勤音樂的成熟 度;但他無意替未來尋找答案,「可能非常商業化,或是完全複製美式─無論是東岸、西岸甚至是獨立廠牌…你都做得很像、沒有問題。但是怎麼把台灣的抗議之聲 融入,才是我比較期待的。」
從XL的Joseff出走的台灣阿銓
歸結台灣嘻哈的第一個十年,恰好交疊張睿銓一路下來的音樂道路。最初作為1998年至退伍後第一代XL特大號樂隊的主唱Joseff,他認為當時仍 處於模仿的階段,「譬如Rage against the machine。唱腔的話就是Korn、Pearl Jam啦,加入Red Hot Chili Peppers式的放克,還有歌德元素……」退伍後離團與成員們各自開展未來生涯,「彼此的成長在當兵期間開始不一樣;他們慢慢往別的方向,那我可能還堅 持原本的想法;另一方面自己當時也認為音樂上我可能不會有什麼成就。」張睿銓有些過份謙虛地否認「音樂人」的身分,表示相較其他人對於音樂的執著,他自己 有太多事放不下;在生涯規畫之後,背起行囊留學美國,準備自己作為「張老師」的另一種身分;回顧過往,他認為XL階段如果不曾發生,「我其實不會思考真正 想做什麼;這個思索一直持續到參與《平衡》的製作。」
然而也是2001年XL樂隊春吶表演時,張睿銓與阿弟仔結識,搭起日後合作的密切關係。回憶參與《平衡》的創作方向,電影《臥虎藏龍》成為概念發想 的源起:「當時阿弟仔是以東方反撲西方的想法在做這張專輯;《臥虎藏龍》在西方世界的受歡迎,讓他開始想:『是不是可以從西方可以接受的角度,去講東方的 東西?』所以裡面很多東方樂器,基本上是以nu-metal的思維操作的。」張睿銓表示,儘管當時過程他比較像是「提供」饒舌技術,然而直到《創世紀》阿 弟仔的操刀,東西方音樂元素應該如何互動,仍是延續當初的這個想法。「阿弟仔那時讓剛出道的我參與、鼓勵我找到『我是誰』,直到《創世紀》我仍處於學習狀 態。」而這種自我定位的渴望,到《創世紀第二章─重生》更趨強烈。
另一方面,與DJ Point共同製作《創世紀第二章─重生》的經驗,張睿銓除了欣賞他對於各類型音樂皆可旁徵博引,對於成果品質的堅定要求,讓他思考面對作品的態度。「 DJ Point是不能接受過多文字的人,對饒舌作為表現形式剛開始也不是那麼喜歡。但是他就是把音樂作到最好,也很能掌握我vocal的神韻。而談及此次 《Exodus》交付Remastering的南非裔台灣新郎莫尚,他笑談最初是莫尚在myspace上聽見〈囝仔〉一曲,即便不是全然理解歌詞內容,還 是很感心地主動聯絡一開始並不熱衷的張睿銓,要求混音的機會。「他音樂呈現是很扎實飽滿而且溫暖的,也很會抓歌曲的情緒起伏。」與莫尚合作 《Exodus》,張睿銓認為由於製作想法上的貼近,雙方溝通幾乎是心領神會,了解彼此要做甚麼。他表示《Exodus》是他至今最滿意的作品,不再刻意 運用東方元素突顯自我認同,反璞歸真的「張睿銓」才算完成。
「我希望別人聽見我在說什麼。」無論是台灣魂或正義無敵彼時煙硝四起的你來我往,張睿銓並非目空台下紛擾的來由,也不是漠視自己身上「台獨」或是 「民進黨友好」的標籤,今日回望舞台上手握麥克風的自己,他語氣堅定地表示論參與活動,他絕對不會有掙扎,「如果我怕,我就連活動都不出席、一句話都不說 ─但是我不怕。」張睿銓無意對國族主義做出任何評價,只強調每個人都有發聲的權利,「但是你會不會把我歸到某個陣營後,就聽不見我的聲音?」記者問他,如 果民進黨找你參加活動怎麼辦?「看要幹嘛。但他們從來沒找過我。」國民黨呢?「如果你敢讓我在你場子唱,我佩服你呀,哈哈哈!」張睿銓大笑回答。然而他亦 坦承每次類似活動結束後的百感交雜,「究竟群眾的激情被引導到哪裡?」
美國文化研究學者曾以「饒舌行動者」(raptivist)一詞嘲諷媒體簇擁下嘻哈藝人一面在鎂光燈下說嘴貧民窟黑人有多慘多慘,一面咿咿啊啊地數 鈔票玩女人大口喝香檳;或對饒舌巨星P. Diddy以為投票即行動(並藉此販賣好幾箱歐巴馬T-shirt)的鄉愿抱以參雜同情的訕笑,卻也反襯美國嘻哈文化影響力之大。另ㄧ方面,台灣嘻哈的在 地實踐的第一個十年,或許還得思索如何「back to the original」,找回本土草根的抵抗性認同。慶幸的是,張睿銓還是頂著他的卡其色鴨舌帽,唸歌時也沒掏出珠光寶氣的鑽石項鍊,以萬物皆空的姿態,打磨 最初銳氣十足的聲線,而精準依舊的歌詞仍穿刺著光怪陸離。當他眼神堅定說著「我的音樂就是行動」之時,你知道,張睿銓與他的饒舌不會安靜。
- May 25 Mon 2009 15:22
迷人
" 內容是如此誨暗殘忍恐怖,音樂卻又如此迷人。"
我十分感激這位劇場界的前輩給我的這句話。
身為一個音樂人,作這樣一個作品,能擁有這句話,今生無憾!
- May 22 Fri 2009 23:51
5/27 聲援翁山蘇姬 @ 師大路公園
聲援翁山蘇姬.關注緬甸人權
~歌詠.言說.連署.行動~
時間:5月27日(三)PM7:00 - PM9:30
地點:台北.師大公園(師大路與浦城街交叉口)
歌詠:張睿銓.李婉菁.岳翰林 .甘詩婷
言說:
.世界是不平的:緬甸的昨日與今日
.律師 邱晃泉:最硬的軟禁 -- 失去自由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邱晃泉律師,邀請中)
.詩人、導演 鴻鴻:為緬甸誦詩
.自由緬甸網絡 楊宗澧:圖說緬甸
※ 現場同步進行連署,以行動與全球串連 ※
聯合發起:國際特赦組織台灣總會(AI TW)|APYN(亞太青年網絡)|台灣自由緬甸網絡 (TFBN)|在台緬甸華人社群|廢除死刑推動聯盟
相關連結:http://www.facebook.com/event.php?eid=84516842566&ref=mf
- May 21 Thu 2009 22:01
開幕強檔《黑暗巴洛克》觀眾好評
- May 20 Wed 2009 13:27
[音樂] 靶心 - 孟浪的詩
靶心
詩:孟浪
曲:李婉菁
飛鳥被凍結在空中
我用手指敲了一敲。
不變的仇恨
使我身邊的人有了笑容
冰層很厚
透出人的熱情。
水面腳印清晰
棄船而去的我早已被船浸透。
這片瀕死的林子裡
我被落葉砸傷。
斧子離開人的手
繼續把我當作大樹來砍。
飛鳥的傷口在飛。鮮血
至今沒有落到地面
(1986)
COPYRIGHT: 孟 浪 / 李婉菁, ALL RIGHTS RESERVED.
- May 13 Wed 2009 01:44
光是三種音樂唱腔的混血搭配,就可想見該劇之奇詭
身聲‧光影的極致共舞─2009牯嶺街國際小劇場藝術節:形影相析(/晰)
週四, 2009-05-14 23:49 — 李昭陽文/李昭陽
圖片提供/2009牯嶺街國際小劇場藝術節
2009第二屆牯嶺街國際小劇場藝術節「形影相析(/晰)」,接續第一屆「人.偶.嘉年華會:偶人相遇」,由台灣知名實驗電影創作者與劇場製作人吳俊輝策劃,邀請新、馬、英、日、台六組藝術家作跨領域演出,試圖顛覆劇場傳統,將影像反客為主,豐富劇場多元性。
「形影相析(/晰)」祭出的六場演出,藉由探索「影像的劇場表現性」,將傳統電影放映機與前衛錄像藝術搬上劇場舞台,與舞者、樂手、VJ 、導演們互尬演出。透過傳統電影、劇場與當代藝術的解構、拼貼再重組過程,打造出震撼視聽與腦細胞的身聲光影節目,分別為:《Loop Me》(台灣,蘇文琪)、《黑暗巴洛克》(台灣,李婉菁)、《What Happened at 5:57-Small Small Island》(日本,Off Nibroll)、《表演性電影系列 VI:時光曲》(馬來西亞,區琇詒)、《Live Cinema》(新加坡/呂意慧、英國/蓋修文)、《MISS》(台灣,王俊琪)。
劇場影像反客為主‧一目瞭然的變位經驗─訪策展人吳俊輝距上次訪問吳俊輝已隔九個月,當時他以創作者身分於「新苑藝術」展出《甦醒》系列實驗電影及其創作空間;再次訪問吳俊輝時,他已搖身一變成為2009牯嶺 街國際小劇場藝術節的策展人。對於這次「形影相析/晰」的策劃,吳俊輝表示他是從自身在實驗電影與劇場的專業領域作出發,經由三個層次來思考策展的主題。
首先,電影的放映過程經常是不被觀眾注意或看見的,但這過程中的放映機運轉的聲音、操作與投影布幕的使用,是否有被欣賞或具表演的可能性?其次,在 劇場中,影像經常只具有互動性或裝置性,是否劇場中影像亦可作為表演主體的可能?最後,是當初作《甦醒》實驗電影展,在藝廊當下作影片/膠卷的創作,與觀 眾互動分享,這過程是否也具有表演性?透過這三個層面的思考,以及上次台灣國際藝術節《諾曼》一劇的演出,看見人與影的對手戲演出,意識到擬真的效果或許 可以達到極致,但幻象與真實情境要達到相同也是不可能的。經由這些觀察與思考,吳俊輝進而引發「形影相析/晰」的概念,希望從表演角度讓觀眾知道幻象如何 被產生,影像創作如何被製造,也就是主題副標所寫「一目瞭然」的意思,讓觀眾在此次的劇場欣賞經驗中,透析影像的生產過程。
吳俊輝表示,「一開始有這個策展想法時,浮出在我腦海的有兩組人,就是馬來西亞的區琇詒及新加坡的呂意慧。」區琇詒擅於電影史前史、幻燈秀方面的論 述,創作一系列的表演性電影,她經常將電影放映機呈現在觀眾面前,以身體與放映機作演出主體,她也嘗試對膠卷作多重實驗,例如在膠卷上打孔,讓膠卷在放映 中未知的一刻斷裂…。新加坡的呂意慧近年來與英國實驗電影藝術家蓋修文(Guy Sherwin)合作多部臨場電影(Live Cinema),透過多部同時操作的電影放映機在舞台上形成的震撼畫面,以及電影放映機本身的運轉,構成舞台上表演者的一部份,讓觀眾同時看到電影幻象的 生成,並解構幻象的製造。
除以上兩組演出符合吳俊輝本身對「電影」本質與生成的探討,吳俊輝更進一步思考劇場與影像表演性的關聯,他找來舞蹈家、音樂人、數位藝術家共同創造
劇場影像表演性的可能,他坦言:「有一半的人未曾在劇場演出。」這樣的嘗試或許大膽,但何嘗不是一場華麗的冒險,因為這個機會提供了各領域藝術家們對「表
演性」這件事的重新思考,也讓觀眾有另類劇場經驗的機會。
吳俊輝舉例,像新媒體藝術家王俊琪並未在劇場作過展演,首次與編舞家優妮斯‧拉威爾及舞者董怡芬合作推出《Miss》,透過網友有關女性對於「Miss」 關鍵字的故事創作,結合實驗性的視覺、聲音、動態,同時將現場觀眾納入表演中。而《黑暗巴洛克》音樂劇是前閃靈樂團鍵盤手李婉菁(Sandra)以初為人 母的自身經驗,講述人類的純真與黑暗面。除在劇中運用多重類型音樂如hip-hop饒舌音樂、重金屬黑腔、電音及古典音樂,同時透過VJ作現場影像即時傳 送,讓樂譜中的秘密與情感視覺化。
另外,跨界演出的還有台灣舞蹈家蘇文琪,她透過舞蹈與即時錄像的轉換,探討Loop(迴圈)概念在表演者的有機體轉換到無生命的高科技錄像設備中的 衝擊性。而來自日本的Off Nibroll舞團將帶來《What Happened at 5:57-Small Small Island》,結合擅長的舞蹈、動畫、互動裝置藝術,開啟實體舞蹈與電子虛擬的對話空間。事實上Off Nibroll舞團是由擅長時尚、設計、影像、舞蹈的Nibroll舞團分野出來,更專注於肢體和影像間的展演。
此次「形影相析(/晰)」呈現的六組演出,不僅將原始的表演形式與高科技的電子錄像裝置及各類型音樂作打散、重整,甚至把影像製造機大剌剌地抬到觀 眾面前,解構影像生產的內涵。不僅讓創作者重新對表演與再現作腦力震盪,也提供觀眾對劇場表演與視覺藝術的表現形式有進一步重新思考的機會。在牯嶺街小劇 場這棟具百年歷史的建築演出,對應電影發展逾百年的脈絡,科技、藝術發展與歷史的輝映,是值得令人再三玩味。
從舞動的有機體到錄像複製的無限迴圈─訪《Loop Me》創作者蘇文琪
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當代舞團Kobalt
Works首席舞者蘇文琪,長年於歐亞各國作演出,除本身具舞蹈專業背景,在與各領域國際藝術家合作的過程中,她也培養出視覺藝術的敏銳度與興趣。曾與蘇
文琪合作過的藝術家包括:德國ZKM / Karlsruhe數位互動裝置藝術家Chris Ziegler、德國Supreme
Particles數位影像藝術家Anna Saup、比利時電子音樂作曲家Marc Appart、比利時燈光藝術家Jan
Maertens、韓國裝置藝術家Young-In Hong、北京獨立實驗電影家文光及影像藝術家Francois
Lejault等等,目前蘇文琪選擇於北藝大科技藝術研究所作進一步進修。
以往表演形式傾向以身體能量建構演出內涵的蘇文琪,此次於牯嶺街小劇場的演出《Loop Me》因應策展人吳俊輝以影像為主的訴求主軸,首次嘗試以大量影像結合單人舞蹈演出,並由新銳聲音藝術家張永達作背景聲音。雖然表演內容與形式簡潔,卻能 激起劇場與當代藝術的展演結構及本質思考的空間。
《Loop Me》全劇以緩慢的真人舞蹈作開端,沒有太多前進或後退的動作,身體集中在同一平面上,透過動作與光影的逐漸展開與變化,觀眾的注意力凝聚在單一舞者的焦 點上。在尚未感到疲乏前,白色的背景布幕出現另一個身影,是舞者的複製影像,同步與舞者作出一模一樣的動作。這樣一左一右的舞者,一真一假地在黑色劇場包 廂中擺動,於觀眾面前表演著。隨後,真實舞者退下,留下複製的舞者在布幕中,接著螢幕被劃成三個區塊,三名相同的舞者以不同時序的動作出現,移動的速度也 隨之變化,終至激烈的斷裂破損。劇場的表演空間,隨著《Loop Me》的表演進行,成為美術館的錄像藝術展場!
「Loop」意為迴圈,即允許設定內容不斷自行重複執行,如音樂或影像的重複播放。蘇文琪表示,「舞蹈是有機的,轉換到現在充斥的數位化,是有衝擊 性的。《Loop Me》主要在探討loop的機械性功能,運用在錄像藝術或其他數位生活中,以及身體影像的現場性問題。」蘇文琪認為:「即便是完美的複製中間,也是具有毀 滅性的。」她舉例,如城市或進步本身,是可以被複製的,但複製的結果也可能導致毀滅。同時,她也藉由舞者影像的複製,探討舞者的生存問題,以及舞者、聲音 和影像同時存在的時間,將孰消孰長?
另一方面,蘇文琪也在《Loop Me》中試圖對「表演者」作探討,「虛擬演員算演員嗎?」她表示:「有人說任何可以抓住觀眾注意力的就是演員。就像酒吧裡裝設的電視,如果顧客不專注於和 旁人說話,而注意到電視的存在,那電視本身就是演員。」她更進一步指出:「影像本身雖無生命,但與之產生的互動,是人內在的潛意識作祟,那是人想要被窺 視,也是希望被窺視的狀態。」
蘇文琪的《Loop Me》整合她對繪畫藝術畫框與電視機及電影螢幕的框格概念,從真實舞者的有機身體在這些概念相同的框架中轉換,以舞者的傳統表演空間-劇場作為轉換的表演 場域,生發出劇場與當代藝術或媒體跨越的多元性與反思。此外,延伸以舞者表演形式作思考的向度,也可以進到人類個體面對數位化環境衝擊與相容問題,使得該 演出深具啟發性。
2009牯嶺街國際小劇場藝術節:形影相析(/晰)
展出時間:
5.15-17 台灣蘇文琪、台灣李婉菁
5.22-24 日本矢內原美邦+高橋啟祐、馬來西亞區琇詒
5.29-31 新加坡呂意慧+英國Guy Sherwin、台灣王俊琪
展出地點:
牯嶺街小劇場(台北市牯嶺街五巷二號)
電話:02-2391-9393
購票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www.artsticket.com.tw 02-33939888
牯嶺街小劇場 藝術大暴走
|
||
跨界時代,各類藝術大混血。2009牯嶺街國際小劇場藝術節15日展開,由跨當代藝術、電影與劇場領域的吳俊輝策展,注定本屆「藝術大暴走」的多元風貌。 吳俊輝出身河左岸劇團,以拍實驗電影知名,視覺藝術作品還曾在法國巴黎龐畢度中心、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展出,且入選過台北雙年展。在他眼裡藝術間沒有界線,由這位實驗「怪咖」徵集的劇碼,果然個個前衛顛覆。 台灣劇碼「黑暗巴洛克」,由鍵盤手李婉菁、說唱詩人 (Rapper) 張睿銓、正港古典女高音陳文鈺和金屬黑腔主唱小祇合作,光是三種音樂唱腔的混血搭配,就可想見該 劇之奇詭;比利時Kobalt Works舞團首席舞者蘇文琪,則與聲音藝術家張永達聯手,將電腦程式中的「Loop」(迴圈)指令,發展成影像、聲音、舞蹈的無盡迴旋。 來自英、日、星、馬的藝術家也很「暴衝」。英國實驗電影大師蓋‧修文,和新加坡電影創作者呂意慧,把電影放映機搬進劇場、變成演員,讓四段多重放映的電影創作相互對話,再配上聲響藝術家蔡安智的音樂,造成「影像就是劇場表演」,國內罕見。 在東京擁有無數粉絲的日本電子舞團off-Nibroll,編舞家矢內原美邦和影像藝術家高橋啟祐也將再度來台,以舞蹈、動畫、互動裝置藝術激盪出狂野的「Small Small Island」,感官能量十足。 牯嶺街小劇場藝術節15至31日的周五、六、日演出,地點在北市牯嶺街5巷2號。購票洽兩廳院系統。 |
- Apr 14 Tue 2009 23:27
4/9@政大搖滾樂社 感謝 人中 Wafi 為我們準備晚餐!!
4/9晚上,我們來到了政大搖滾樂社,講師是Sandra李婉菁,
她以「酷異音樂人鍵盤惡女李婉菁之搖滾青春夢」為題,
和同學分享她從正統學院派跨界到重金屬搖滾的酷炫音樂創作之路。
李婉菁
張睿銓
- Apr 03 Fri 2009 21:16
2009 最另類的音樂劇《黑暗巴洛克》 5/15-17 激情聖鬥 瘋殺登陸
edm: http://sandrali.myweb.hinet.net/darkb/ 整合行銷經紀提案請洽 sandrawcl@gmail.com